距今约5.7亿年的寒武纪,南宁处于海洋的环境。在距今4.05亿年发生的广西地壳运动隆起成陆,之后又数度浮沉,直到新生代开始,变成一个内陆湖盆。渐新世末,在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的强烈影响下,南宁地壳抬升,湖盆干涸,变成了陆地。沉积岩相发育,古生代、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层均有出露。其中以新生代的第三系和第四系出露最广,次为古生代的寒武系,其总厚度超过1万米。由于受到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,褶皱和断层比较发育,截至1990年止,已发现主要断层共12条。其中最重要的是西乡塘一绿流坡大断层,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活动强烈,使其北盘上升,形成高峰岭山脉;南盘下降,使第三系断陷,构成了南宁向斜盆地,从而形成南宁自然面貌的基本格局。已发现的矿产共有18种,其中最重要的是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,80年代以来发现了金矿,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。
南宁市地貌特点是以邕江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形态。这个盆地向东开口,南、北、西三面均为山地丘陵围绕,北为高峰岭低山,南有七坡高丘陵,西有凤凰山(西大明山东部山地)。形成了西起凤凰山,东至青秀山的长形河谷盆地地貌。盆地中央成为各河流集中地点,右江从西北来,左江从西南来,良风江从南来,心圩江从北来,组成向心水系。盆地的中部,即左、右江汇口处,南北两边丘陵靠近河岸,形成一天然的界线,把长形河谷盆地分割成两个小盆地,一是以南宁市城区为中心的邕江河谷盆地;二是以坛洛为中心的侵蚀-溶蚀盆地。
低山分布与特征:主要分布于西部西大明山东侧的凤凰山一带和北部的高峰岭,总面积82.64平方公里,占全市面积4.60%.耸立在市区西部边缘的凤凰山,为一穹窿山地,一般海拔300米至600米,相对高度200米至500米,坡度25度至40度。由寒武系和泥盆系组成,岩层古老,风化强烈,冲沟发育,坡度陡峭。位于市北部的高峰岭,为一列褶皱低山,呈东北东-西南西走向,一般海拔250米至450米,相对高度150米至250米,坡度20度至40度,为南宁市区与武鸣县界山,也是南宁市北部的屏障。组成地层为寒武系和泥盆系,风化强烈,冲沟发育,河谷与脊线垂直,自西北向东南流,发育成梳状水系,最后汇聚邕江。
凤凰山位于坛洛西部富庶街西8公里,为西大明山东北部之余脉。凤凰山北起自罗维(扶绥县境)东2公里,自西北向东南延伸,与西大明山主脉有一条北西向河谷分隔,山脉北段长约3公里,为扶绥与隆安两县界山,南段长约4.5公里,为扶绥县与南宁市界山。市境最高峰648米(主峰海拔665米,位于扶绥县境),凤凰山形成于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,使其隆起成陆地,随后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中不断隆升成山。组成地层为寒武系的小内冲组,岩性为砂岩和页岩互层,顶部为含砾砂岩。坡度陡达30度至40度,土层较薄。山上以松、杉为主,沟谷中有常绿阔叶林。
六怀山又名六华山,位于南宁市北部高峰林场场部西北2.2公里,是南宁市与武鸣县界山。海拔477.8米。组成地层为泥盆系的莲花山组,岩性为紫红及浅灰色砂岩、含砾砂岩和砾岩。岩体较坚硬,风化壳较薄,坡度陡,山体被强烈切割,沟谷纵横。山上以人工种植的松、杉、火力楠为主,沟谷有常绿阔叶林。
高峰岭位于南宁市北部,南武公路高峰隘东约1.5公里,海拔437.6米。组成为寒武系的小内冲组和泥盆系的莲花山组,岩性为浅灰、灰绿、灰黄、浅紫色中厚至厚层砂岩、粉砂岩、泥质砂岩和泥岩等。泥盆系分布于西北部武鸣一侧,寒武系则分布于山脉的东南部南宁市一侧。高峰岭于志留纪未的广西运动,使地壳褶皱上升为陆地,在以后的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中不断隆升,南宁盆地则相对下沉,而形成褶皱低山。高峰岭为高峰林场辖区,人工植被繁茂,南宁市邕江北岸众多支流发源于此,是南宁市北部的生态屏障。
狮子岭位于南宁市东北部,三塘圩北约10公里,为南宁市区与邕宁县的界山。海拔466米。组成地层为寒武系的小内冲组,岩性为浅灰、灰绿、灰黄色的细砂岩、粉砂岩与页岩互层。岩性较硬,风化层不厚,坡度25度至40度。该山形成时期与高峰岭相同。
喀斯地貌,主要分布于西北部边缘和坛洛一带。面积46.70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2.61%。石山分为峰林石山和孤峰石山两大类。
峰林石山分布于市西北部那龙圩以东的武义、兴坪一带以东,与武鸣县宁武乡西南部的峰林石山连成一片。石山海拔300米至400米,谷地海拔120米至160米,最高峰位于西北部的牛角山,海拔443.4米。组成地层主要是泥盆系和石炭系。泥盆系以融县组。纳标组和罗富组分布最广。岩性以灰岩、鲕状灰岩为主,并夹白云岩、白云质灰岩、薄层硅质灰岩、薄层泥岩等。石炭系以岩关阶、大塘阶、马平组等为主,岩性为灰色中至厚层灰岩、夹生物碎屑灰岩、燧石灰岩、薄层硅质岩、硅质灰岩等。由于岩性差异和发育程度不同,峰林有疏有密,谷地有宽有窄。分布于牛角山一带的峰林较密集,基座相连,峰顶齐平,似一剥蚀面,峰林间有圆洼地、落水洞发育,有些圆洼地虽相互连通,但湾曲狭小,地表不平,有明显的垭口分隔,无地表水流,分布于岜面山(海拔364.6米)、敢战山(海拔376米)一带的峰林比较疏散,山体多相互分离,谷地宽大平直,谷底平坦,有洼地和落水洞发育,但第四纪堆积旺盛,有些洼地的落水洞被阻塞而成水塘,谷地中有季节性地表水流和泉水出露。
孤峰石山主要分布于坛洛平原的西部和东南部一带。组成地层为泥盆系。石炭系和二迭系的石灰岩。孤峰离立,平地拔起,蔚为壮观。孤峰一般海拔200米至250米,平地海拔80米至100米,相对高差在100米至150米间。孤峰周围为第四纪堆积物覆盖,圆洼地。落水洞也有发育,石芽普遍裸露地表,特别是在坛洛北部的天堂一带分布更为密集。
丘陵
南宁市丘陵主要分布于南部边缘地区,总面积279.86平方公里,占全市面积15.59%。南宁市的丘陵又可分为古生代砂页岩丘陵和新生代砂页岩丘陵两类。
古生代砂页岩丘陵主要分布于市南郊边缘地区,在坛洛平原也有星点分布。组成地层为寒武系的黄洞口组。岩性为砂岩、粉砂岩、泥质砂岩和泥岩,以及泥盆系的砂岩、泥岩等。在市南部主要分布于良风江植物园至七坡林场一带,北至狮子头(海拔285.4米),东起自雷劈岭(188.0米)、西至大王岭(317.2米)、双鸡岭(319.1米),南至擂花岭(250.4米)。架子岭(330.1米)、散子岭(348.4米)丘陵呈东北东一西南西垅状排列,一般海拔200米至300米,相对高差100米至200米,坡15度至30度。在市西郊主要分布于坛洛西北的下襄山(268.6米)及其中部的麓床山(278.1米),石埠西部的沙帽岭等,属于平原上的侵蚀残丘。
新生代砂页岩丘陵分布于市东郊凤凰岭(288.2米)、青秀山一带,西郊那龙圩东部的高城岭(193.1米)、垒真岭(173.8米)一带以及那龙圩南部的雷横岭(134.1米)和长江岭(131.5米)一带。一般海拔130米至280米,相对高度50米至200米,坡度10度至25度。组成地层为第三系古新一始新统的泥岩、砂岩、砾岩等。由于岩性较软弱,风化层较厚,除可植树造林,尚可种植果树。
南宁市的台地多为第三系的侵蚀面,微切割,起伏和缓,海拔在120米以下,是低平的古剥蚀面,一般呈缓坡起伏而顶面齐平的地貌。台地的形成是在喜马拉雅运动以后,地壳相对稳定时期,受长期散流剥蚀,暴流、河流侵蚀及堆积作用的结果,其中一部分为古河流直接作用过的地区,堆积了卵石层。台地表面多有红土层覆盖,厚度可达3米至4米,基底则为第三系构成。总面积263.04平方公里,占全市面积14.65%,台地剥蚀面多经流水切割破坏,形成许多凹地。冲沟和干谷地貌,按其成因,可明显地分为一级台地和:二级台地两类。
一级台地海拔90米至100米,相对高差10米至20米,坡度5度至10度。主要分布于罗文、那沙水库以南至老口、金陵至宁村一带;南宁化工厂至周家一带;宁村至心圩一带。由第三系组成,岩性主要为钙质砂岩、砾状砂岩,局部夹泥灰岩,底部为砾岩。台地受强烈切割,多呈顶面齐平的孤丘状,风化层深厚,局部土层有钙质反应。
二级台地海拔110米至120米,相对高差30米至40米,坡度5度至15度。主要分布于茅桥至三塘、北湖至虎邱、江西以北至杨美镇、那龙圩东面群益至陆村等。组成地层为第三系,岩性为紫红色砾岩、间夹褐煤。台地多成片状分布或垅状排列,顶面齐平,风化层深厚,局部有河成卵石层出露。凹地、干谷发育、水源较丰,多辟为农田。台地面则较干旱,多发展园艺作物或造林。
平地是南宁市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,面积为1037.33平方公里,占全市面积57.78%。分布于左、右江下游汇合处和邕江两岸,其组成物质为第四系及近代河流沉积物。由于地势低平,冲积层深厚,土地肥沃,灌溉便利,是南宁市种植业最集中、最发达的地区。按其成因可分为河岸冲积平原和侵蚀、溶蚀平原两类。
邕江河岸冲积平原分布于南宁盆地的中心,西自老口,东至亭子,北起宁村,南至沙井,成东北向的椭圆形。另外沿良凤江、三塘河、沙江河两岸,也有小面积分布。平原海拔75米至85米,离河面2米至10米。其组成地层为第四系沉积物,可分为三个层位:一是全新统冲积--洪积层,分布于良凤江、三塘河和沙江河两岸,具有上细下粗的结构,厚4米至8米,最厚达40米。上部为厚3米至6米的粘性土层;下部为厚2米至4米的砂砾石层,含大量的粘土或亚粘土,砾石成分多为石英或硅质岩,粒径0.4厘米至2厘米,少量达5厘米至8厘米。二是全新统桂平组冲积层,分布于邕江一桥南岸、寺边坡、白沙村、思贤塘等邕江南岸的凸岸部分,分布不连续,为位置较低的河漫滩,一般常被洪水淹没。冲积层上部为灰褐、灰黄色亚粘土,厚约10米,下部为砂砾石层,厚约7米,砾石成分多为石英,粒径0.5厘米至2厘米,磨圆较好。三是更新统望高组上段冲积层,分布于邕江两岸广大平原区,上部为红、黄色夹灰白色斑状粘土、亚粘土,厚10米至16米,在亚粘土层中夹一层灰色软土,局部含腐殖质和炭化木;下部砂砾石层,厚6米至15米,砾石呈圆状,粒径0.2厘米至2厘米,成分多为石英和硅质岩。本层总厚度20米至30米,最厚达63.5米。在本段的邕江两岸,东南面豹子头、西面托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。
坛洛侵蚀-溶蚀平原位于南宁市西郊,地处左、右江汇合口的三角地带,面积广大,东起自宋村,西达凤凰山下;北起邓圩,南至中楞。平原海拔75米至105米,其基底地层为上古生代的石灰岩,局部有砂页岩,第三系则普通分布东部的邓圩、那龙、金陵至宋村一带,形成平原上的低丘和台地。在平原的西部和南部有侵蚀残丘和孤峰石山分布,孤峰离立,石芽遍布,圆洼地和盲谷亦有发育。在广大的平原面上则有全新统和更新统等第四系沉积物覆盖。全新统分布于右江沿岸、坛洛圩南北两面成长条状展布、以及那龙圩东面的英吉至义平一带,组成平原上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。沉积物主要为灰白、浅灰色亚粘土和砂砾层,可分成三部分,下部为砾石层,中部为砂层,上部为黄色、土黄色粘土及砂质粘土,总厚度0米至30米。更新统分布于坛洛以西的定东坡至义平、英吉至和平一带。岩性为灰白、灰黄色亚粘土、粉砂及石英砾石层。砾石为浑圆状或次圆状,其成分为石英、砂岩碎屑等。砂泥质胶结,局部为铁砂质胶结,一般胶结较松散,在坛洛一带还夹有泥炭层。冲积层厚0米至50米,构成平原上二、三级阶地,是此平原的主体。